Jining 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济宁市心理咨询师协会

Class
Contact
Home
News
About

普及心理学健康科学知识

提高心理咨询师职业素质

维护心理咨询师合法权益

规范心理咨询师服务市场

关注心理咨询市场,提高咨询师从业能力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arket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unselors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孩子犯错后,父母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来源: | 作者:济宁心协 | 发布时间: 2021-08-02 | 974 次浏览 | 分享到:

孩子犯错后,父母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幼儿园的滑梯每天放学都吸引着小朋友,大一些孩子正着滑完逆着滑,自如地掌控着自己的身体,羡煞了一旁的小朋友。


一位妈妈看出了儿子的小心思,人群散掉,她为孩子做好各种守护,鼓励他试试。

面对妈妈带着爱意、耐心的各种鼓动,小孩子犹犹豫豫。

最终无果,母子平静离开。

我心想,不一定哪天他就敢倒着滑了。

因为妈妈的陪伴里没有催促、责备,没有忙活半天后期待落空的失望,有的只是平静地接纳和愿意等待的爱意。

我想,也许小孩子的不敢是内在还没有准备好,是能力没达到,或者,只是想试探父母的接纳程度。

其实,生活中不敢的事儿很多。一如我们自己活了这么大,学了那么久,可能也在真实的表达自己上有困难。

那么是什么阻止了我们?

No
-Child-

01




害怕犯错

我想起一次外出带队参加考试。夏日炎炎,学生们考前竞相从考场跑出找长衣袖。

我走进考场,问了学生们感受。在教室讲台拿了遥控器,把温度调高了。

看到孩子们感激的眼神。

我内心被他们的不敢、不能震动了。

也许你会说,这些孩子也真是的,多大点儿事儿,说了能调,不调拉倒呗。

可现实是,不敢、不能不在事儿大小,在于担心。

担心别人说自私:大热天,这么多人一个考场,考虑别人感受了吗?

担心别人嫌弃:这么多人就你提,真事儿。

担心别人嘲笑:受不了空调的怪物。

担心得不到认同:就是那回考试提空调冷的那个。

担心冲突:嫌冷你多穿点儿啊。

......

然而,我相信上面这些假设应该是戳中了很多孩子,包括父母。

而这源于怕犯错、不敢、不能表达自己的心理。

我想起一个来访描述父亲对家人的动辄得咎,提起他都一脸愁苦。

父亲说话经常是几头堵,无论怎么回应,都会被他责问。为减少更多话语回合,忍为上策。父子间话越来越少,而话少也不一定被放过。

来访者描述,和父亲打交道总如鲠在喉,吐不出,咽不下,备受折磨。姐姐严重抑郁,来访者担心自己长此以往会出问题。

一句话,和父亲在一起,紧张、恐惧、厌恶、想逃。

一个如此愿意发难他人,特别是子女的人,发生了什么?

一定是童子功。

即早年有一个紧张到随时怕出错、怕被挑剔和指责、随时被发难的成长环境。当不被宽容,也不会宽容自己和他人。

来访者描述 “如鲠在喉”。我猜测,也许这个是父亲的,不是他的。可能是他成长中长久以来、让他自己都难以下咽又吐不出的难过。

他在制造理解他的孩子。

每个人都有源自童年期形成的超我,起初,这个过程用于感知哪些行为是为父母所期望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

儿时倾向于遵从获得认可和接纳。当成长在严苛的成长环境,严厉的超我会被内化。

如此,一个人的内在极易被过于严苛的良知控制和压倒。表现出来的就是经常性的内疚、自责、追求完美。

强大的超我形成会令人内在严苛对己,外化责难、攻击他人。

这也解释了一种常见现象。严厉母亲培养出在内疚和低自尊中长大的女儿,长大后,女儿成为严厉的女上司。

当然,有动力学背景的人一看就知道,在不够友好、宽容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习得、内化了些什么。

这涉及和权威的关系,代际重复,强迫性重复等等。

紧张、恐惧的体验被保留,大脑用“犯错误有关系”的信条持续指导当下、未来。忽略了当长大时可以修正、接纳自己,犯了错误可以没关系这一现实。

No
-Child-

02

被宽容以待的孩子更能少犯错误

小孩子学会走路,是从摔倒再爬起的不断练习中逐渐学会的。于他们而言,那手舞足蹈,摇摇晃晃向前迈进的一步,是在和地球引力对抗,对他们而言是很大、很难的事。

如此,走不稳、跌倒,是可以理解的常态。

可如若有人在一旁呵斥,会如何?

如若始终给他信任、赞许的目光,又如何?

我相信后者更有可能令其克服恐惧,走得更稳。

因为这里还有父母的悦纳,跌倒后重头再来的力量积聚。

而这是他未来克服逆境、恐惧的重要心理来源。

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真实小故事:她给儿子买了一盒色粉笔。第二天晚上回家,开门时看到门上贴着一张纸,歪歪扭扭地写着:妈妈,对不起。

原来是儿子把新买的色粉笔掉到了地上,几乎都摔断了。

孩子沮丧的面孔透露着他的自责、内疚。

她共情了孩子的难过,然后和儿子一起复盘了“事故”现场,让他习得如何避免类似发生。

没有责备、吼叫,只有对色粉笔摔断后悲伤的共情、有对儿子“犯错误没关系”的平静接纳。

我相信孩子在其中得到的体验,不只是不再摔掉东西,也许还有做事之前的思量,学会关注事件的解决、事后的反思。而不是计较、发难于自己或他人。

曾老师在初级课程中讲到全国有5000万学习障碍的学生,而且还在递增。

按现在社会无论是物质还是信息的发展,除了个别生理因素,真正的学习障碍一定是极少的。

所谓障碍,不过是大脑在危险情况下拉响警报,战斗、逃跑、僵住的反应被不同程度激活。

因为人类大脑构造,只有在安全、愉悦的体验下,才能快速地学习和吸收知识。

现实是,焦虑的父母恨不能孩子一下就会了,而焦虑于整理思路的孩子而言实则是干扰、分散、切割注意力和思考,这样,应对学习上的力就被分解了。

长久,孩子的学习过程被干扰,注意被破坏,大量不愉悦的体验被记录和保留。

学不进去,固化为孩子常态。

如果像处理色粉笔一事的家长,平静地面对,关注于问题的解决,当内在充满安全宁静,学习效果自然提升。

No
-Child-

03
在不被接纳环境中长大会如何?

1.推脱责任

过去的经验告诉他,犯了错没好。于是带着内在的不安与恐惧,无意识逃跑。而无论是逃离内在的不安还是现实的事件,都会让他更难以对自身行为负责。

遇事推脱、不敢负责任成为代名词。

而这些,在遇到工作难题,自然难以耐受。

2.被团队嫌弃


地球村、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等等,都在预示单打独斗时代的终结。而一个遇事推脱、不负责任、不能被团队接纳和认可的人,如何能在团队中立足?

作为社会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受欢迎程度、在团队的表现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与团队格格不入的人,自我价值感也必定深受影响。

3.苛责他人

一个凡事苛责他人的人,一定成长于不够宽容的氛围。而这些一定会外化在人际中。

试问,谁愿意和一个状态不确定,随时可能惩罚、责难他人的人在一起呢?


图片

孩子是家庭的情感洼地。孩子的内心是父母造就的。

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不管别人如何对待你。今天的你长大了,并且为人父母。

你被允许、也有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犯错误没关系” 的成长环境。

经由你,陪伴他们成长。经由孩子,成长你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