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ing 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济宁市心理咨询师协会

Class
Contact
Home
News
About

普及心理学健康科学知识

提高心理咨询师职业素质

维护心理咨询师合法权益

规范心理咨询师服务市场

关注心理咨询市场,提高咨询师从业能力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arket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unselors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人是不会变好的,除非他有幸被爱
来源: | 作者:济宁心协 | 发布时间: 2021-05-21 | 952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是不会变好的,除非他有幸被爱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受到被爱;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受到很多尊重;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黄仕明

作者 | 苏小菲来源 | 看见心理

在心理圈待久了,你会发现一个规律: 凡是大喊口号,说要改变的人,大多都不会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些改变,听起来都有点「自我否定」的味道:
我现在太差了,变成那样就好了。
不瘦10斤不换头像、不看完10本书不能……
然后你会发现,行动起来特别难,脑子很狂热,但肉身很沉重。

当越来越多的目标都没实现时,人会进一步否定自己:我真的好菜啊。
这时候,人会做两件事——
1.继续喊口号"改造自己”;2.干脆破罐破摔。 如果你特别想变好,结果却总是不如人意,还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 那可能,是你改变的动机出了问题。

01你太焦虑,就很难真正变好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很多人都是出于「不安」去努力,但这难形成「持续的改变动力」。 以减肥为例,很多想减重的人,都是「制造焦虑」迫使自己去锻炼、节食。 他们有一个很魔鬼的句式:再不……就…… 再不减肥就抬不起头,没脸见人了;再不减肥,生活就会继续糟糕下去…… 用恐吓的方式,让自己赶紧行动起来。

图片 
如果体重如愿下降到理想水平,焦虑也会减少,行动张力也就跟着消失了。 结果可想而知,体重又会再次反弹,焦虑也再度出现。 于是,新一轮的减肥-变胖循环就开始了。 其次,因为「不安」而去改变,往往伴随着自我攻击,这让改变「难上加难」。 心理学家Edward Deci在《内在动机》中就提到这种状态: 
从主人和奴隶的角度来思考。:
你脑子里的主人认为你应该变瘦,讨厌你变胖。
所以不断对你加以批评、威胁、哄骗、羞辱。
你作为奴隶的一部分自我,试图取悦主人,就这么做了。 
可另一部分却想怨恨、报复主人,这当然很容易做到:只要保持肥胖就行了。
可问题是,主人也是你自己,怨恨主人就是在怨恨你自己。
 

也就是说: 改变,一旦带着自我攻击的色彩,为了反抗控制者,我们就会通过「保持不变」,来确保自我的掌控权图片 即我们会自己妨碍,失去改变的可能性。

图片

  02不安时,人就去改变改变不了,就更不安


我们先来看看,这种不安的感觉,为什么对你的改变没用? 当你因为没做到一件事而不安时,其实是在说: 如果没有达到XX标准,我就没有价值。 所以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氛围中,紧盯着自己的表现—— 一旦不符合标准,就深感焦虑,必须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儿。 
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可能跟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学习更努力、做家务更勤快......就会有意或无意地胁迫孩子。 当孩子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表现时,就喜笑颜开鼓励,否则就用一种冰冷的态度对待他们。 慢慢地,孩子就懂得了这样一个“真理”: 只有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我才能获得爱和尊重。 
于是长大后,他们也只发展出有条件的自尊——必须符合某种标准(通常是外界的),我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带着这样的价值观,时刻检视自己的表现是否达标,自我价值随时受到威胁的不安全感就形成了。 可能有人会认为,如果这样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也挺好的。 但这有一个严重的副作用: 就是自身可能并不真正认同那些标准。 在努力达到那些标准时,会极度不喜欢、不自由。 就像带着镣铐跳舞,驮着枷锁前行。 而且没有能够发展出真正的自我,难以体验到「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美好。
图片  
03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有的人就要问了,用控制、攻击自己的方法不行,那不控制、不规定自己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变好吗? 当然!因为还有其他的改变方式呀~ 
事实上,放弃苦哈哈地控制自己,反而能改变。 
心理大师卡尔罗杰斯认为: 人的内在是有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倾向的—— 即更深更广地去体验这个世界,并在和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发挥出自己先天就拥有的某种潜能。 但这个的前提是,人需要处在一个能感到安全、促进性的环境中,这样他就能学会自己引导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 而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内化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常常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逼迫自己。 于是,内在动机就在这种控制的环境下一步步被浇灭了。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不受外在控制的影响,让内心引导自己,自发地去变好呢? 这里有3个小建议:

① 可以不变好,才能变好。
首先,当我们提到“变好”这2个字时,总暗含这样一个意思: 现在的自己是不够好的,现在的自己太差劲了。 一旦我们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又会很容易回到以「不安」为动机,难以改变的恶性循环中。 基于此,李松蔚老师在他的新课《动起来训练营》中就提到这样一个想法上的转变: 
我们之所以要去改变,并不是因为,我意识到了我的错误或者我的局限, 
仅仅是因为,我们身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我们需要把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和未来可能的自己,放在同样的一个高度上予以尊重。
 这种观念,能帮我们重新塑造对改变的认知。 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把自我价值绑定在是否达到某一个标准上。 而是,我是恒定有价值的。 改变,只是为了帮助我去适应环境。 不论我做没做到,那都不影响我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本身的意义。 只有当我们学会认可自己的价值,不把它寄托在外部的标准上,我们才能改变。 就像这句话说的那样:如果你不怕变胖,那么你就能变瘦。

图片
② 探索自己想要改变的真正的内在动机。 研究发现,那些自主想要改变的人,改变的效果最好: 比起遭受外部压力(家人、配偶施压)去戒酒的人,那些真正为自己去参加戒酒的被试,会更频繁地参加戒酒计划,也没有中途退出; 同样的,发自内心去参加减肥计划的被试,体重减轻得更为明显,在后续的2年里,减肥效果也保持得更好。 所以,当我们下定决心,想要做出某种改变时,先别着急去列计划,找方法,而是要先停下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你为什么想要做出这个改变?这个改变是发自内心的吗?还是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和外部的标准? 比如,当你想要减肥时, 是因为家人朋友的施压?想维持一种大家都觉得好看的形象?还是真正为自己去改变? 只有当我们真正找到为自己改变的理由时,才能让改变更加持续有效。
 ③ 给自己设置“最理想的挑战”。
改变虽然听起来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但是它会让我们觉得,有一部分自我被质疑了、被否定了。 而当我们否定自己时,又很容易把改变的动机转变为「不安」。 所以我们在改变的时候,不要变得太快,不要把步子迈得太大,这样我们才会觉得改变是安全的。 另外,研究也发现,那些看到自己能够胜任的人,比那些看到自己无能的人,受到的内在激励更强。 所以,我们给自己设置挑战要合适。 当我们能给自己创造一个个微小的成功的体验,它们累积起来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强的动力。 如果一开始对自己过于理想化,设置了过高的目标,我们就会很容易失败,产生受挫感,改变也更难持续。 

图片



最后  当我们以「不安」为动机去努力变好时,背后往往都暗含着这样的一种怀疑: 如果我一点也不成功,如果我普通得要命,我的家人、伴侣、朋友,你们还会和现在一样爱我吗? 我们内在的小孩,是如此期待能从周围人那里收获这样一种安全感—— 即便自己什么也不是,也依然是有价值的。 但是,我们要先学会自己认可自己的价值,就像日本导演北野武的诗集中说的那句话一样: 
抱着梦想,抱着目标,努力就会成功,不要被这些话术骗了。
什么都没有也很好。
人被生下来、活下去、死掉,光是这样也很厉害。
 是啊,只要活着就很厉害了,我们不需要每天逼迫自己,疲于奔命地去符合外界的标准,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当我们从内心深深地这样认同自己时,改变才能顺其自然地发生。 就如心理咨询师黄仕明提到的: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受到被爱;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受到很多尊重;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要记得,你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济宁市心理咨询  济宁心理协会 济宁心理培训 济宁协会武进洲  济宁市心理咨询师